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李兰娟院士曾在多个场合提醒,70岁之后的体检,重点不是查得多,而是查得准、查得值。年纪越大,身体越像一架老机器,零件虽多,但出问题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关键部位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查得杂不如查得专,查得广不如查得深。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——过了70岁,体检到底该看哪几项,哪些检查纯属“心理安慰”,又有哪些,是你现在不查、以后可能会后悔的。
年过七旬,身体进入“脆弱模式”。多项国际研究已证实,70岁以上人群的器官储备功能下降显著,尤其是肝、肾、心、脑等关键系统。
简单说,就是以前能撑,现在撑不住了。这个时候,体检的重点不再是“全面排查”,而是精准锁定四大系统:心脑血管、肾功能、肿瘤筛查、认知能力。
先说心脑血管。70岁以上,心脑血管病是头号“终结者”。不是夸张,是数据说话。中国卒中学会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》提到,我国70岁人群中,脑卒中患病率接近15%,高血压达标率却不足30%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很多老人觉得“血压高一点没事”“头晕是小毛病”,结果一个清晨倒在卫生间,送到医院已经脑出血昏迷。
体检怎么查?别只盯着一个血压。至少要做心电图、颈动脉彩超、动脉硬化检测和心脏彩超。特别是颈动脉彩超,能提前发现斑块和狭窄,是预防脑卒中的“前哨兵”。很多老人查过才知道,自己的血管已经像堵了一半的水管,一旦血块脱落,后果不堪设想。
再说肾功能。有些老年人外表硬朗,能走能跳,但内里已经“肾力告急”。肾脏是沉默的器官,很多人等到尿毒症才发现问题。
2021年《中华肾脏病杂志》一篇研究显示,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,慢性肾病检出率高达21.2%,但基层知晓率不足15%。也就是说,十个老人里,两个肾功能异常,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怎么查?别只看“尿常规”。肌酐、尿素氮是最基础的,关键要计算eGFR(估算肾小球滤过率)和尿微量白蛋白。这一项很多体检套餐根本没有,但它能在疾病早期就敲警钟。
尤其是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史的老人,肾脏是第一波受害者。别等到脸肿、尿少、累得爬不起来才想起查肾,那时候已经晚了。
第三项,一定要说——肿瘤筛查。很多人一听“癌症”,就怕查出,干脆不查。但真相是:70岁之后,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几乎翻倍。
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中国7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发病率超过每10万人1300例,远高于年轻群体。而这个阶段的癌症,如果早发现、干预得当,很多并不代表“死亡通知书”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查什么?不是“全身CT”那种吓人的大筛查。要根据性别和高危因素定向筛查。老人常见的几个癌种,男的多为肺癌、胃癌、前列腺癌,女的多为乳腺癌、宫颈癌、结直肠癌。
肺低剂量螺旋CT、胃肠镜、前列腺PSA、肿瘤标志物检查,这些才是“对口”的筛查。别盲目查肿瘤九项,精准才有效。
最后一项,很多人忽略,却至关重要——认知功能评估。阿尔茨海默病、血管性痴呆,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2022年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》指出,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,轻度认知障碍的检出率高达15.5%,但仅有不到3%的人接受过认知功能测试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更现实的是,一旦发展到中重度,家庭照护压力巨大,子女崩溃、家庭破碎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怎么评估?不是随便说“记性差”就能判断。需要专业量表,比如MMSE(简易精神状态评估)、MoCA(蒙特利尔认知评估)等。
医生会根据语言、记忆、计算、空间感知等多个维度打分,判断有没有早期迹象。越早发现,越能通过干预延缓衰退。包括调整用药、认知训练、社交参与等,都是有效手段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问,那体检套餐上那些“肿瘤九项”“胸腹CT”“骨密度”“基因检测”“全身热成像”之类的到底有没有用?很抱歉,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检查对70岁以上人群的性价比极低,甚至可能带来额外风险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肿瘤标志物,假阳性率高,还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;全身CT,辐射负担大,而且查出“小结节”“小囊肿”后,往往让老人陷入无休止的复查和焦虑;骨密度检查,除非你有骨折风险或长期服药史,否则并非必需项。
而基因检测、热成像那类更像“心理安慰”,没有明确临床指导意义。
别误会,不是说检查无用,而是70岁之后的体检,必须讲究实效与策略。身体不像年轻时,能扛得住“查漏补缺”的折腾。
该查的重点要查,能省的冗余别浪费时间和金钱。特别是体质偏弱、慢病多、用药多的老人,过度检查反而可能带来风险,比如造影剂肾损伤、辐射负担、穿刺感染等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还有一点必须提醒:别把体检当“终点”,体检只是起点。查出来了问题,关键是后续的随访、干预、调整。这才是体检真正的意义。
很多老人查出血糖高、血脂高,回家不当回事,药也不吃,饮食照旧,等到下一次体检,问题已经翻了倍。体检报告是“预警信号”,不是“平安符”。
说到底,70岁以后的每一次体检,都像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做一次“路线修正”。查得准、跟得紧,才有可能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。查得杂、放得松,反而容易错过关键节点。医生不怕你查得少,就怕你查得偏、查得乱。
别忘了,你已经不再是一台可以随意加速的发动机,而是需要定期精修的“老车”。保养得好,照样跑得稳当、跑得久远。保养得糊涂,哪怕看着光鲜,内部早已锈迹斑斑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70岁以上的朋友和他们的家人——别怕查出问题,怕的是明明有问题,却拖着不查、不治、不理会。真正让人安心的体检,不是“什么都没查出来”,而是“该发现的都发现了、该处理的都处理了”。
愿我们老得健康、老得有尊严、老得不被疾病偷走生活的快乐。
参考文献:
[1]李兰娟.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探讨[J].中华老年医学杂志,2023,42(4):321-325.
[2]中国卒中学会.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[J].中国卒中杂志,2023,18(6):511-530.
[3]张晨曦.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现状调查[J].中华神经科杂志,2022,55(2):98-104.
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武汉股票配资开户,配资行业门户,股票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