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8岁的胰腺癌患者张先生,至今记得拿到诊断书时的眩晕——医生说,晚期胰腺癌的平均生存期只有6个月,化疗或许能延长一点时间,但副作用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难受。如今,15个月过去,他不仅活着,还能每天下楼遛弯、帮老伴择菜,肿瘤标志物从1200U/ml降到了300U/ml。这一切的改变,源于一种名为“ZY-101”的新药。
这款由曾运雄教授团队研发的γ-分泌酶抑制剂,正以“精准打击、温和抗癌”的独特优势,让无数像张先生这样的晚期肿瘤患者,重新握住了生命的方向盘。
十年磨一剑:中国科学家找到肿瘤“命门”
在肿瘤治疗的“军备竞赛”中,靶向药一直被寄予厚望。但传统药物就像“近视的射手”,往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,也会误伤正常细胞。曾运雄教授团队的研究,正是从破解肿瘤“命门”开始,为药物装上了“精准导航系统”。
1、冷冻电镜下的“分子密码”
γ-分泌酶,这个藏在细胞膜上的“信号开关”,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。它像一把精密的剪刀,通过切割Notch受体释放信号,调控细胞的生长与分化。而在肿瘤细胞中,这个开关被死死“卡住”在打开状态,导致细胞疯狂增殖。
“要阻止它,就得先看清它。”曾运雄教授带领团队,在零下196℃的冷冻电镜下,连续72小时追踪γ-分泌酶与Notch受体的“亲密接触”。当分辨率3.2Å的三维结构首次出现在屏幕上时,整个实验室沸腾了:PS1亚基上的两个天冬氨酸残基(D257和D385)像两只“小手”,紧紧抓住Notch受体的跨膜区——这就是肿瘤细胞的“命门”。
武汉股票配资开户,配资行业门户,股票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