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《灵枢·邪客》有云:“卫气独卫其外,行于阳,不得入于阴……故目不瞑。”一语道破寤寐之枢机在于阴阳相交。今人夜不能寐,或辗转反侧,或寐而不酣,其病机错综,总不离心神失养与邪扰神明两端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痰火亢炽,神舍不宁
《张氏医通》谓:“痰火扰乱,心神不宁。”思虑过则心火炽,脾运怠则湿聚成痰。痰火相搏,如云蔽月,上蒙清窍。此证多见烦躁易怒,胸闷脘痞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当如《医嘱》所倡“快脾解郁,清痰降火”,温胆汤类方最合机宜。若体壮证实者,可暂用礞石滚痰丸直折火势,继以安神清心之剂善后,犹似先开云翳,再复清明。
水火不济,阴阳失交
《景岳全书》言:“真阴精血不足,阴阳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”肾水亏于下,不能上济心火;心阳亢于上,未能下交肾阴。此证常见心悸健忘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。当宗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法,使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,待坎离既济,自得安眠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脾虚火郁,五更躁扰
李杲《脾胃论》云:“脾胃虚则火邪乘之。”中州失运,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至五更阳气初生之时,随气上逆而发躁。此证尤当着眼“火郁发之”,以越鞠丸、升阳散火汤类方,疏土达木,俾郁火得散,脾机得转。
虚证为本,慎用攻伐
《素问·逆调论》曰:“胃不和则卧不安。”然病后、产后之失眠,多因气血亏虚,心脾失养。纵有痰火之标,亦当以归脾汤、天王补心丹为基,稍佐黄连、竹茹等品。恰如《医学入门》所诫:“虽有痰火,亦不宜过于攻治。”譬若残灯添油,当以养血安神为要。
昔宋代许叔微治一人不寐,断为“心胆俱怯”,投人参、枣仁、茯神等补养之剂而愈;清代王孟英治痰火失眠,用雪羹汤合枕中丹,清润而不伤正。二者虽治法迥异,然其恪守“补虚泻实,调整阴阳”之旨则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今人治失眠,或一味镇静,或滥投泻火,岂知《内经》“补其不足,泻其有余”之妙谛?须知调和阴阳如调琴弦,痰火宜清而不可过寒,正虚宜补而不可壅滞。能识此中消息,则夜寐安宁之道,思过半矣。#中医##养生##失眠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武汉股票配资开户,配资行业门户,股票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